星期二, 7月 07, 2009

[BUY] 新車的味道~ SUZUKI GSR NEX 125

-
今年初政府宣佈買新車減免貨物稅後,朋友突然都換了機車,記得減免額度是三千 (還四千?),不多不少,但對有需要換車的民眾來說卻很有吸引力。

今年初換工作後,工作地點離家裡還蠻遠的,來回大約 32km。騎著老迅上下班實在不能算是很好的體驗,開始有了換車的念頭。決定把存了好個月的薪水拿來換機車,跟家裡溝通了幾個月後才獲得共識,老爸主動開口要幫出一萬元,真是不無小補。

為了換車,先入手了東興牌大鎖,也幫老迅光寫了回憶文,不過換車的時間點卻一直沒定下來 (因為一直沒拿到老爸的支票...)。上週四 (July 2) 上班路上老迅無預警地故障,加速了支票的核發 (笑)。上週六在住家附近的車行訂了車,週一一下班就衝去銀行領錢牽車去。這輩子第一次買新車耶 (以前先後擁有過機車 *1、汽車 *2,都是年紀很大的二手車)。

趁著今天工作比較閒一點,中午來拍照。雖然之前已經在店家看過好幾次車了,但我一直覺得 NEX 並沒有很帥啊,尤其是跟 YAMAHA GTR AERO 相比。說也奇怪,實際牽車後才覺得蠻好看的 (← 其實是喜新厭舊吧?)。那對與車身同色的後照鏡感覺超大的,與車頭不成比例的巨耳....

▼ SUZUKI NEX 小藍登場

▼ 側面來一張,那對大耳朵真顯眼

▼ 略為外擴的方向燈和定位燈很好看

▼ 相較之下,圓潤的大燈反倒顯得普通了點

不過大燈還蠻亮的,光形也很特別,再也怎麼說也贏過老迅很多。老迅開車頭燈完全感受不到前方有什麼亮度變化,常常會不自覺地把手伸到燈前確定大燈有開.....

儀表的部分感覺還不錯,除了非常醒目的速度錶外,右邊還有一個多功能液晶顯示幕,可以顯示轉示錶、時間、油料、總里程/單趟里程。方向燈、遠近燈、機油與引擎狀態指示燈另外以小燈表示。液晶螢幕是黑底白字型式,雖然很炫,但閱讀便利性比不上一般的白底黑字,在豔陽下螢幕的數據也不是很容易讀取。

▼ 儀表特寫

超大的後照鏡也算是 NEX 的另一個特色吧 (笑),真的覺得它很大。採用內調式機構,可以調整的範圍還不小,加上鏡面不小,視角相當清晰。

▼ 有如巨耳一般的後照鏡

▼ 10" 前輪,採用 MAXXIS 的產品

目前總里程才三十幾公里,還在馴車階段。煞車系統操作起來相當平順,後輪鼓煞的力道感覺很弱。

▼ 多功能龍頭鎖 和 開放式置物廂

現在機車的大鎖都是多功能的了,整合前油箱、置物廂、龍頭鎖、電門等多種功能,這真的很方便,開坐墊再也不用熄火了。磁石鎖則是我第一次使用的東西,用來防止鎖心被破壞,個人很好奇磁石鎖真的有如此作用?

現在的機車已經少見有菜籃了,基於方便性和國人愛喝飲料的民族性,前置物箱也改成開放式,而且深度剛好拿來放飲料罐。但這方便的設計卻成了許多沒公德心的混球隨手丟垃圾的好所在。不禁要問,台灣的品德教育到底是出了什麼問題? 把垃圾帶在身邊很困難嗎? 每次看到路人很順手的亂丟垃圾,我都很衝過去幹一拳。

▼ 容量超大的置物箱

特大的置物箱空間一直是 SUZUKI 的主打功能之一,在考慮 NEX 前,我也看 GSR 看了很久,也是被那個大車廂給吸引了。原廠號稱這個置物空間有 32L 那麼大,實際上也很大,但還是忍不住抱怨一下,這個空間又寬又大,卻不夠深。之前入手的 APEX 安全帽 不論用什麼角度都塞不下,不過這也不能怪 NEX,在之前我曾試過 GTR AERO、CygnusX、Racing、G5、Address、GSR... 沒有一款機車的車廂放得下...

完全沒想到只有十多年前的老迅光放得下,我以前真是太小看老迅了,因為不想當帽奴,所以只好又把舊帽拿出來戴。NEX 還有個小缺點,車廂蓋起來的時候,卡榫並沒有很有明確的聲音或回饋讓使用者知道扣上了,總是要用手再扳一下確認車廂是否扣上。

▼ 選配的小椅墊

這個小靠背 (≠ 靠唄) 是另外加購的,非常昂貴的小配件,希望後座能舒服一點。坐過老迅光後座的朋友都知道「我們家老迅光後座超級不舒服」。給後座用的彈出式踏板則是標準配備,雖然只是小東西,不過若是長途行駛,有這個踏板會舒服得多,下車不會覺得腳筋快扭斷了。

▼ 標配的彈出式踏板

▼ NEX 的屁屁

SUZUKI 車系的尾燈造形總是相當奇妙,GSR 的尾燈像青蛙,NEX 的尾燈則是蝙蝠狀,好不好看就見人見智了。個人認為同期車中,Racing 和 GTR Aero 的尾燈都遠比 NEX 好看多了。

▼ 尾燈很像某種生物


▼ 側腳架、中柱和發動桿

五期車款中只剩 S 牌還保有發動桿,噴射引擎車款在電瓶沒電時再也怎麼踩也發不動,因為靠踩發的電力根本不足以完成 ECU 檢測,大概只有電門、啟動器故障的時候才會派上用場吧。側腳架很有彈性,輕輕一撥就會彈至定位,這其實很基本,只是老迅辦不到,側腳架放下來時,引擎無法點火,算是安全裝置。

中柱是省力式的,輕輕一踩就能立起來,害我想說 NEX 怎麼這麼輕? 乾燥重量大約在 117kg 左右,其實一點都不輕,鴨子划水時特別有感覺。

後避震是不可調整的雙槍設計,相對軟 Q 適中的前叉,後避震對彈跳的處理似乎不夠好,偏硬了些,既然都雙槍了,軟 Q 一點也無妨。雖然前後輪都採用 10" 胎,但車體還是比老迅光略高一些,騎乘或操作上沒啥問題,只覺得車身重心比較高罷了。

▼ 後避震 和 大排骨

目前騎乘的里程以累積了 30km,很多心得大概還說不準,不過初印象是相當不錯的。開啟電門時速度錶指針會轉到底,待 ECU 檢測完成後才能發動,時間大約是兩秒,對於原本在長紅燈有熄火習慣的我來說,最近都不太敢熄火。油門很輕,起步順暢不會爆衝,油門轉到一個點後動力會湧現出來 (忘了看是多少轉速),低轉速時明顯沒力,也許是還沒馴完車的關係。引擎震動很小。車體的前後配重蠻平均的,胎面還沒跑開,目前不敢壓車...


補充:
至於故障的老迅光呢? 並沒有報廢,後來花了一千元換了高壓線圈、火星塞、火星帽後又恢復正常了。目前退居二線代步車。
-
-

[BUY] Capcom Street Fighter IV FightStick for Xbox360

-
古有明訓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」想要享受格鬥遊戲的樂趣,一組好用的大搖桿是必要的。不過一分錢一分貨,好的大搖桿售價不斐,尤其是那些強調三和、清水日製零件的產品,不但數量稀少,價值更是有愛才買得下手。所以,CQ 一直停留在手把打格鬥的階段,搓不出來的招式還是搓不出來...

前些時候終於狠下心入手了一組大搖桿,不是歧視 Xbox360 的 HORI 所推出的,而是來自 Capcom 的 Fight IV FightStick for Xbox360

▼ 又大又重的外盒


▼ 外盒背面


這組產品算是 Capcom 官方授權的產品,由 Mad Catz 製作。官方大搖有兩種,這組是較為平價的版本,訂價 70 美元,另一組是比賽指定搖桿,要價 150 美元,用料當然是不太一樣。

▼ 開箱,搖桿本體用兩片大泡綿緊緊包覆


取出搖桿本體,雖然沒有預期的那麼沉重,但也不輕。配置上採用一支搖桿 (stick) 和八顆按鈕,搖桿可以切換 LS、RS 或 D-pad 模式,八顆按鈕則是對應 A、B、X、Y、LB、RB、LT 和 RT。桿體和按鈕都是採用 Mad Catz 的零件,另一組 150 美元的高價版本則是採用日本三和零件 (另有一說是 清水 零件)。

▼ 白色的搖桿


我並不是格鬥遊戲的專家,我無法確切地說不同廠牌的元件對於使出大絕的機率是否有影響,但尻搖桿的爽度確實是不一樣,日本元件手感還是比較過癮。好消息是這組 70 美元的搖桿採用和 150 美元版本相同的模組化設計,只需要一把螺絲起子就能更換搖桿和組件。我還沒撕掉保固貼紙,所以沒拆開來確認,有考慮之後也來換成日製零件。

▼ 搖桿部分特寫


我並沒有特別偏好球型搖桿或桿狀搖桿,不過 Mad Catz 組件的回彈力道若能再強一點會更好,底座是四角型。也許是還沒打得很習慣,在尻 236 四分之一圈的時候,常常終點 (6) 被判定成跳 (9),有點氣餒,不過使出招式的成功率比用手把高得多。

▼ 功能設定區,大 X 鍵和其他切換開關,附 Turbo


▼ 搖桿前方的耳機孔,有附 Xbox360 轉接線


我還沒試過耳麥的效果,國外有玩家反應有接觸不良的情形,偶有聽不到對方或是對方聽不到的狀況發生。Start / Back 鍵設在搖桿的另一邊,可以避免在遊戲過程中誤觸。

▼ 底座的貼紙,產地在左岸



配件部分的照片被我省略了,內附使用說明、耳機轉接線以及指令卡一張。大搖桿除了格鬥遊戲外,大概只有一些懷舊遊戲會用到了,畢竟少了一組 stick,跟其他遊戲都不相容,應用層面比較低。好消息是這組搖桿在 PC 上也能使用,某天無聊地插進 USB,想說應該會辨識成 Xbox360 controller,沒想到出現的居然是 Street Fighter IV FightStick,可惜 icon 沒有正確對應。

▼ Windows7 能正確辨識,並自動安裝驅動


Windows7 RC (build7100) 並沒有 winxp 那樣的搖桿測試程式,不過在遊戲中使用搖桿是正常的。

▼ win7 居然沒有這個介面?!


最後呢,這支 PC / Xbox360 通用的搖桿雖然要價不斐,不過質感不錯、修改容易,在大搖桿界應該算是 c/p 值還蠻高的產品,追求更高質感的玩家建議直上 150 美元的版本,連修改都省了。
-
-

星期六, 6月 27, 2009

[BUY] Fallout 3 + Bioshock + Street Fighter IV + Resident Evil 5

-
拖稿是一件很可怕的事,外出取材回來沒有馬上寫,一下子就會拖過兩三個禮拜。這篇敗家文其實是.... 我想一下... 好像上上上週的事。(炸)

上上上週一個禮拜內就花了三千多塊買遊戲,真的是豁出去了。一口氣就收了四片想要很久的遊戲:Fallout 3 (PS3)、Bioshock (PC)、Street Fighter IV (Xbox360) 和 Resident Evil 5 (Xbox360)。

----------- BIOSHOCK 分隔線 -----------

首先是在光南買筆的時候看到很便宜的 Bioshock 就入手了,NT$ 399。雖然這片是比較想收 PS3 版的,不過既然 PC 版這麼不值錢就先買起來。

▼ 彩盒正面

▼ 彩盒背面

現在 PC Game 都改以迷你的塑膠盒裝,不論是就收藏或是環保角度來看都比以前的遊戲紙盒要好,不過排除商業考量,我更希望 PC Game 彩盒能再縮小到像 PS3 的彩盒那樣,不但有質感,又好收納。個人覺得目前 PC game 常見的鐵灰色塑膠盒 非常醜

▼ 彩盒內容:手冊 + 光碟

這不算小的盒子裡照慣例只有遊戲光碟和一本薄薄的手冊,不過一般手冊是在左邊吧?! 外盒的圖放反了。PC Game 這麼不值錢大概也跟 costdown 有關吧,原裝的彩色手冊都精減成黑白印刷,紙質也不若原版精緻,在這什麼都講求低價的年代,倒也無可厚非,只是就收藏價值來說,是低了點。

▼ 毫無驚喜的黑白中文手冊


----------- FALLOUT 3 分隔線 -----------

接著是在市民大道宅宅街撿到的 Fallout 3 (PS3),NT$ 450。說來也很好笑,本來只是看到店家擺了一片標價 450 的二手片,我覺得很便宜就拿去結帳了,只是二手光碟有點髒,沒想到店員說擦乾淨太麻煩了,就從櫃台拿了一片全新的給我...

Fallout 3 目前還沒空攻略,所以也還沒拆封,沒有光碟圖。膠膜沒拆,反光超嚴重。

▼ 彩盒正面

▼ 彩盒背面


後來在巴哈看到討論說那週 Fallout 3 突然出現破天荒跳樓價,還有人買到 NT 399 的咧。隔週就漲回 NT$ 650 了,撿到算賺到啦。

----------- STREET FIGHTER IV 分隔線 -----------

Street Fighter IV 和 Resident Evil 5 (a.k.a. BioHazard 5) 是一起買的,某天在光華新天地閒晃的時入手。通常我不太會在光華找 console game,因為店裡總是人擠人,但是那個週六彷彿是上帝的指引,店裡沒什麼人,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會想去翻櫃台的那個標著特價的紙箱.... 總之,在那邊翻到這兩片二手片,狀況還不錯,就直接買下來了,兩片合計 NT$ 2,500。

▼ 彩盒正面

▼ 彩盒背面 (反光真嚴重)

▼ 彩盒內容

▼ 手冊相當精緻

▼ 手冊封底的 超帥

雖然我是個格鬥外行人,不過倒是蠻喜歡格鬥遊戲,除了耐玩度夠高外,朋友聚會時這類型遊戲可以消磨不少時間。SF4 真的很棒,畫面、特效、音效、手感、對戰方便性都是一流,玩慣了 SF4 讓我覺得其他 fighting game 的水準都落伍了 XDDD

----------- Resident Evil 5 分隔線 -----------

Resident Evil,又名 BioHazard,也就是台灣慣稱的惡靈古堡。我從來不是惡靈系列的粉絲,因為我對恐怖遊戲興致不高。不過從五代開始大幅改變遊戲方式,減少了解謎過程,強化雙人合作與槍戰的部分,對我這類非粉絲玩家來說有全新的魅力,這是決定列入收藏的原因。

▼ 彩盒正面

▼ 彩盒背面

▼ 彩盒內容

日本遊戲商中,我最欣賞的一直都是製作 Mr. Driller 和 Tales of ... 系列的 Namco Bandai。不過近來 Capcom 表現令人刮目相看,作品不侷限日本市場,而是放眼全球,相繼推出 Lost Planet、Dead Rising 等新作外,遊戲內容也可以看到這家廠商的佈局,以上一款 SF4 來說,遊戲中就直接提供了日語和美語語音切換,還可以針對每個角色個別設定,非常貼心。

Resident Evil 5 也承襲了這個 "優良傳統",除了有日文和英文字幕可以切換外。拿出遊戲片一看,底圖還藏了玄機。

▼ 封面彩圖其實有兩面
(這照片有PS過,塑膠盒沒這麼透明)

▼ 可以換封面圖,變成日版標題 BIOHAZARD 5

▼ 背面的介紹也變成日文了,就甘心

▼ 手冊內文是英文

以上就是上上上週的敗家紀錄了,荷包真傷。2009 年預定想入手的遊戲還有一大票呢。
Assassin's Creed 2 (全平台)
Bioshock (PS3)
Bioshock 2 (全平台)
Fat Princess (PSN)
Forza Motosport 3 (Xbox360)
Lost Planet 2 (全平台)
Marvel vs. Capcom (XBLA/PSN)
Muramasa: The Demon Blade (WII) ← 朧村正英文版
Uncharted 2 (PS3)
-
-

星期三, 6月 17, 2009

[Diary] 關於文具的兩三事

-
上週日去台北車站商圈逛街,順便去許昌街幫我妹買文具,那邊比較大的文具店有光南和久大。

文具似乎有一種特別的魅力,不論男女老少都難以抵擋。這趟文具店之行更讓我大開眼界,店裡擠滿人潮,每個人手上都握著一大把各式各樣的筆。雖然我對文具也很興趣,但只買需要的文具,筆袋裡的固定班底只有中性藍筆、紅筆、0.5mm 自動鉛筆、橡皮擦、立可帶,頂多再加一支螢光筆,另外還有直尺和小刀片。雖然離開學校後,用筆的頻率更是大幅減少,但這個筆袋依舊帶在身邊,用慣的文具比公司配的順手多了。

▼ 歷史已經不可考的筆袋

除了固定班底外,我對自動鉛筆情有獨鍾,小學時擁有第一支自動鉛筆,黃色略粗的筆身,配上加菲貓的圖案,伸縮式的筆頭,手感非常好,這支筆用了很多年,直到不小心摔壞。國中的時候開始對畫畫有興趣,大部分的圖都是用自動鉛筆和一般鉛筆畫的,也收集了各種濃度的筆,常用的有 H、F、HB、B、2B 五種。

某次偶然地看到同學在用 0.3mm 的自動鉛筆,比起 0.5mm 更細緻的線條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。拿著零用錢跑去重慶南路的書店買了一支 Pentel,印象中售價將近 NT$200,那時候一支 Pentel 中性原子筆 25 元,200 元的筆可是珍寶啊。這支筆用了多年後才故障,之後又買了一支不同型的,外觀如下,型號不記得。更慘的是,我還想不起來收到哪去了... 真的太久沒用了。

幾週前跟朋友去光南逛逛,一時手癢又買了一支 0.3mm 的筆,Pentel S473 不銹鋼自動鉛筆,定價 NT$100,實際買多少忘了。 屬於細長型筆身,筆身稍重,但平衡很不錯,寫起來手感不賴。

▼ Pentel S473 不銹鋼筆身,質感很不錯

▼ 頂端筆蓋打開,橡皮擦底下的針是清潔筆頭用

除了這支新買的筆外,筆袋裡的其他文具都用蠻久的了,下圖是大合照。

▼ 目前常用的文具合照,點圖可以放大

左起 15cm 的直尺、Pentel 03.mm 自動鉛筆、Uni-ball Shalaku 0.5mm 自動鉛筆、Pentel 中性藍筆、填問卷送的不知名黑色原子筆 (好用)、Uni-ball eye micro 紅筆、雄獅油性細字奇異筆 (寫光碟用)、伸縮式刀片、節奏 可擦拭螢光筆、Pentel 極細修正液 (這罐印象是 10 年前買的...)、SDI 5mm 立可帶、白色的應該是蜻蜓牌橡皮擦 (應該也是 10 年前買的)、有包裝的蜻蜓牌橡皮擦 (印象中是地上撿到的)。

能夠存在筆袋裡的文具,至少都經過時間的考驗,證明它的耐用度與實用性,除了那把尺的刻度已經快磨光之外,其他都很正常。
-
-

星期日, 6月 07, 2009

[Diary] 再見了,老迅 - 回顧山葉老迅光 (1993-2009?)

-
隨著換機車的日子將近,默默服役多年的老迅光將退居備用車的職位。一向很重感情的 CQ 照慣例都要幫車車寫篇回憶的,之前已經寫過一系列再見了高爾夫小美小黑,該是寫「再見了,老迅」的時候了 (?)

▼ 迅光爺爺

時間回到 2000 年,CQ 身為台北人,對大眾交通工具是相當依賴的,加上家中沒機車,因此也沒有考駕照的動力。但是上了大學後,學校離市區有點遠,吃飯、採買、逛街全賴好心的同學接送,種種不便萌生了買機車的念頭。

但是最後讓我下定決心買機車,卻是在大一家聚的時候跟學姊一部機車,當漂亮的學姊把她的機車鑰匙遞給我時,我只能小聲地說... 「我沒駕照...」(默)。第一次載正 姊的機會就這麼飛了,過沒多久的暑假,就找朋友借車練習考駕照。朋友的機車是相當沉重的偉士牌老車,在排隊等路考的時候,還發生機車倒下去扶不起來的糗事,所幸一次就考到駕照了。

拿了駕照回家,才敢開口跟爸媽提起想買機車的事。我還記得拿到駕照的那天是七月十五日。當然,家裡的態度是堅決反對,畢竟曾經有親戚無照駕駛,車禍傷重的例子,雖然是命是撿回來了,但從此點點點,以下省略三千字。跟家裡盧了快一個月,老爸才勉強同意買機車,畢竟 CQ 爸也很清楚學校那邊交通不便的現實啊。

那時候有兩個選擇,1) 買新車,但只能買 50cc。2) 買 125cc,但只能買中古車。我選了後者,於是把迅光牽回家了,那天是八月十五日。雖然晉升兩輪族是件值得開心的事,但看著同學們嶄新的機車 (那時候同學大都買 Yamaha SV MAX),心中還是羨慕不已,「我以後要自己買新機車!」我跟自己這麼說。

世事難預料,沒想到老迅從大學騎到研究所、出社會當上班族,上山下海、日曬雨淋,跑過台灣南北。這些年來,老迅雖然小毛病一堆,倒也從來沒顧過路,非常感謝迅光爺爺一路相挺。

老迅年紀大了,這些年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問題,大都花錢解決了。龍頭部就更換過後煞車線、左右開關總成、握把橡膠皮,還自己裝了一個小掛勾 (不然雞排沒地方掛)。

▼ 龍頭部特寫

鎖也換過了,換成風光的鎖,那時候本來想換 SV MAX 的大鎖,因為看同學的中控鎖好方便,但是 sv 的鎖身很大,塞不進迅光,折衷一下塞顆風光鎖身,再拉條線去車廂卡榫,土炮的中控鎖就這麼完工了。這顆鎖是請台中的一間小車行幫我弄的,老闆花了兩天時間才把整個機構弄到完美,後來在台北某 YSP 保養時,師傅說曾經聽過有一台裝了風光大鎖的迅光,該不會是你這台吧? 我從未把這件事寫在網路上,難道也有別人改過?

▼ 土炮風光的中控鎖,逆時針轉可以開坐墊

迅光的儀表相當陽春,幾乎就是標準的幾項功能,速度指針、里程表、油表、方向燈、遠近燈就沒了。儀表設計有點醜,還有一圈沒意義的羅馬數字,不過總體閱讀性還 ok。後來騎朋友的車,才知道還有轉速表、機油指示、時鐘、里程統計等數據。


▼ 儀表特寫,項目並不多

老迅的頭燈記得是 25w * 3,亮度實在是有跟沒有一樣。曾經試過 35w * 2,效果提升有限。這部分也是換過一票零件,燈罩、燈殼、線組,連燈座都曾經因為生鏽到爛掉而更換。斜板裡的喇叭也有換過,換一個聲音比較正常的喇叭,原本的聲音大到我打方向燈,周圍的人會轉頭看我的境界。頭燈上方那塊黑色的塑膠板,恐怕是絕無僅有的設計了,沒在其他車款上看過這麼醜的東西。

▼ 車頭特寫,佈滿了歲月的痕跡

其實我有點好奇迅光當年上市的定位,十六年前的車就有碟煞了?! 前輪部分換過前叉,煞車總成多年來完全沒有換過任何零件,連來令片都沒換過 (炸),現在仍正常使用中。後輪的鼓煞煞車皮換過幾次了,煞車力道還是比不上這古老的前碟...


後避震器可以說是老迅永遠的痛... 老迅的後避震是雙槍設計,理論上應該很強大,實際上卻非常糟糕,非常不耐用,曾經換過兩次避震器,都沒多久就軟腳了。肖想過改裝部品,但沒有一家廠商為老車推出產品,逛遍各大論壇和車行,除了土炮硬上馬車的後避震外別無他法。最後索性就擺爛了,也不想再費神處理。

這組毫無避震效果的雙槍騎起來很痛苦,在台灣拉力級的路面上行駛,考驗的是駕駛 (就是我) 的屁股,被我戴過的人都知道會震到腰酸背痛。

▼ 後避震特寫,還沒坐人就已經壓到底了...

我很納悶為啥排氣管都要用會生鏽的材質製作? 路上的觸目所及的老機車每一輛都配有一管生鏽的排氣管,大概還有半數跟我一樣防燙蓋早就鏽到脫落、不翼而飛,加上螺絲也爛了,想把防燙蓋鎖回去的唯一辦法是換一根排氣管 (謝謝,再聯絡)。

▼ 排氣管特寫,沒有翹管哦 XD

傳動部分大概也換過一輪了吧,不過那顆引擎真是嚇人,雖然騎起來很沒力,但從來沒壞過。曾經發生機油漏光的慘事 (去車行換油才發現機油一滴都沒有,只發生過這麼一次),引擎也沒因為縮缸。也試過 3000km 不換機油、齒輪油,跑起來也沒怎樣,實在太強大了。近來想換車也跟引擎有關,動力已經弱化到載 胖子 人時起步困難的境界。雙載時,路緣的無障礙斜坡陡一點會爬不上去。但是一個人騎的時候又非常正常,真是謎啊。

迅光的車殼設計有點囧,卡榫很脆弱,禁不起碰撞。零零落落的車殼看起來實在蠻慘的,所幸有非常便宜簡單的解決方法 - 束線帶。全車上下用了十幾條束線帶,綁完之後超穩固的 ,本來快脫離的幾片車殼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。(笑)

▼ 束線帶真好用

老迅的油箱蓋是完全脫離式的,用鑰匙打開後整個蓋子連鑰匙一起拿起來。插回去的時候必須對著 △ 圖案,要是沒對好... 就再也打不開了 (爆)。


剛開始騎車的時候,都是戴著車行送的安全帽,有次從台中騎車到台北, 全程 180km 左右,那是個又冷又溼的夜晚 (明明白天出太陽啊),回到台北後就決定買好一點的安全帽了。老迅的車廂很深,像 M2R、APEX 這樣的全罩帽也能毫無費力地放進去,免去了當帽奴的窘境。

▼ 2002 年購入的 M2R MR2000

遠遠看過去,老迅除了外形有點老氣外,其實保養還不錯嘛~ (縮圖無敵)

▼ 看起來還是很正常的老迅 XD

-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