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4月 29, 2009

[Software] Balsamiq Mockups - 人性化的介面塑模工具

-
上個月在噗浪上認識了 fOx,讀了他的部落格,其中一篇文章很有意思,是 Balsamiq Mockups 的介紹

的確,在規劃網站版面或軟體 UI 時,用 Visio、Photoshop 在那邊努力地刻劃出一個像樣的雛型是很麻煩的工作,我個人反倒比較偏好用 Microsoft Powerpoint 2007,內建的圖形工具可以簡單地製作出漂亮又有質感的圖案,但內附的圖庫與版面畢竟是簡報用,與介面設計的需求相差甚遠,常為了作出效果微調很久。

Balsamiq Mockups 這軟體名字有點饒舌,卻適切地切入了 UI design 的市場,只要拖一拖、拉一拉,頂多滑鼠點兩下編輯,讓使用者以很直覺的方式作出手繪風的 UI。

▼ Balsamiq Mockups 軟體介面,相當清爽

一張截圖勝過千言萬語,不過 youtube 風行後,NPNT (沒圖沒真相) 應該要改成 NVNT (沒影片沒真相) 了,Balsamiq 提供了一看就懂的操作影片。



Balsamiq Mockups 提供了方便的全螢幕模式,可以用大大的藍色箭頭解說或討論,意外好用的功能。

除了軟體內建的元件庫之外,還有不少免費的元件和模版下載,詳情看 這邊。比如說下圖的 Wordpress 和 flickr 版面,是不是跟真的很像?

▼ wordpress layout


▼ flickr layout

Mockups 是以 Adobe AIR 技術開發的,因此安裝前需先裝 Adobe AIR,跟裝 flash player 差不多,不會太痛的 (誤)。Mockups 試用版請到 這邊,點那個笑臉安裝,至本文完成時,最新的版本是 April 18, 2009。

Mockups 的介面是全英文的,不過元件都是圖形,操作上應該沒有什麼困難才是。要輸入中文的話,勾選下圖中的選項即可。


▼ 啟用系統字型就可以輸入中文

試用版無使用期限,但不能存檔或輸出圖片,外加每五分鐘出現一次小視窗,買一套正版的售價... US$79,不過這家公司很有佛心,提供了很多種可以 免費取得序號的管道,像是從事高中教職啦,從事開源專案之類的,都可以免費申請到序號哦~ 詳情請洽 Balsamiq 官網。或是....寫一篇圖文並茂、大力讚揚的文章幫 Mockups 宣傳 (沒錯,這正是我寫這篇的原因)。


雖然這篇文章算是廣編稿,不過 Mockups 是真的很好用啦 !
-
-

星期二, 4月 28, 2009

[BUY] Monster Hunter G (Wii) 開箱

-
上週六 (25) 趁著難得的假日到光華商場和宅宅街逛逛,吸收一下宅氣。在光華看到 1.5TB 的硬碟,非常心動,不過最後還是忍住了,硬碟也是屬於早買早享受,晚買不後悔的東西。

後來彎去宅宅街,瞄到 Wii 新出的 Monster Hunter G,其實我從來沒玩過 MH 系列,不過好友蜜蜂一直在噗浪上介紹 MHG,加上宅宅街那一大票在連線 PSP 版的宅友們,好像很好玩的樣子。隨口跟店家問了一下價格,不含特典手把是 NT$1,100,含特典手把是 NT$1,490

宅宅街賣遊戲的店很多,一路逛就一邊問。沒想到逛完一整圈,第一家詢價的店家就是最便宜的了,其他店不含手把的售價大約是 NT1,200,含手把都在 NT1,650 以上。沒想到炒得這麼高啊,正好我也缺 Wii 的傳統手把,就跑回第一家店,掏出小朋友抱回遊戲了。

▼ Wii 傳統手把

順便說一下,我有兩台 Wii,一台美規、一台日規。日規那台是從某位把 Wii 擺著積灰塵的朋友那邊幹回來的,沒花半毛錢 (爽 !)。據店家的說法,MHG 只能用日規機上網連線遊戲。

▼ Monster Hunter G 特典版,彩盒很好看

▼ 彩盒背面

首先拿出盒子裡的遊戲,非常標準的白色塑膠盒。裡面有兩片光碟,一片是 MHG 遊戲光碟,另一片則是 Monster Hunter 3 試玩版光碟。

▼ 遊戲彩盒

▼ 紅色光碟是体験仮

▼ 藍色光碟是 MHG

手冊有兩本,一個遊戲對應一本。不過這個特典版太厚了,MHG 的手冊塞不進盒子裡,是另外用塑膠袋包著的,收納上有點不便。

▼ MHG 全彩手冊

日本遊戲的手冊好像找不到有黑白印刷的。雖然 CQ 是日文苦手,不過日商的手冊總是圖文並茂,就算看不懂文字,看圖片也能理解七八成以上的意思,這就是日本人撰寫手冊厲害的地方,台灣廠商應該多學著點。

▼ 手冊內頁

遊戲內容我還在摸索中 (日文苦手嘛),Wii 版 MHG 是 2004 年 PS2 版本的強化,追加了新機能,但遊戲主要內容和當年的版本相去不遠,視覺特效也沒有提升。儘管 Wii 的硬體能力本來就很薄弱了,但 PS2 移稙來的畫面還是稍嫌慘烈,MH3 看起來就好多了。但 CQ 還是由衷地希望 MH 系列能夠在機能強大,連線方便的 PS3 / Xbox360 上推出。

▼ MHG PV

會選特典版當然也是被特典手把給吸引了,在某家店的展示櫃有擺實品,所以入手前就知道很漂亮了,當然也加深了入手的怨念。傳統手把作工和組裝都很有水準,MH 特典版更是有質感,每顆按鍵的力回饋都非常好,但是很不幸的是,手把本身的人體工學是一場災難,按鍵與搖桿排列都很不好用,操作相當彆扭。

▼特典手把,顏色和圖案都很漂亮

▼ 手把上方有五顆鍵,相當特別的配置

這是我第一次用傳統手把,安裝的時候才知道手把是接在 wiimote 上用的,藉此達到無線的目的,不過進行遊戲時一直拖著 wiimote 實在很怪。

▼ wiimote 與 classic controller 合體

-
-

星期六, 4月 18, 2009

[Gadget] 電光火石 Cute Beyond 迷你耳機擴大機

-
我的 Philips SHP890 耳罩耳機先後摔斷了兩隻腳,克難地用束線帶紮緊後,也就這麼繼續用了,只是耳罩夾不太緊,鬆鬆的。最近看到一些敗家文,開始考慮起新耳機。結果看著看著,新耳機沒買,卻買了耳擴 (炸)。

這回是在很久沒消費的 PCHome 購物訂的,售價還比拍賣便宜。

▼ 不大的盒子,有乾淨清爽的 fu

▼ 外盒上就貼著產品型號

cute beyond 耳擴的體積並不大,大約 8cm (寬) x 5cm (高) x 11cm (深),全金屬的外觀相當有質感。

▼ 小小的外殼配上一個偌大的音量旋鈕


cute beyond 沒有什麼調校的選項,正面只有 3.5mm 耳機插孔、電源指示燈和一個大大的音量旋鈕。我訂購了紅色面板,還蠻好看的。


背面也相當清爽,一組 24v 直流電輸入 (附變壓器),一組 RCA 立體音源輸入,增益開關和電源開關。


在音質上嘛,不知道是不是因為 SHP890 原本就是不需要耳擴的款式,聽起來並沒有人家說「驚為天人」的程度,不過聲音變乾淨倒是真的。改天再拿其他耳機來 run run 看。入手價 NT$3,500。
-
-

星期六, 4月 04, 2009

[BUY] 戦場のヴァルキュリア - 戦場女武神 入手

-
話說最近狂收二手遊戲,這片 PS3《戦場のヴァルキュリア》(Valkyria Chronicles/戰場女武神) 也是最近收到的遊戲。日文版本 2008 年 4 月推出,極為特殊的色鉛筆視覺風格吸引了不少目光,玩法上採用 RSLG 的 3D 化變體,比起傳統的棋盤式 RSLG,玩起來更為新鮮點。SEGA 這塊已不再風光的招牌倒也生出了一款讓我想收藏的作品。

英文版一直遲到 2008 年 11 月才推出,玩過 PlayStation Network 的英文試玩版後更加確定了收藏的決心,除了遊戲方式很新鮮、畫面超漂亮外,英文版的語音配得也很不錯。無奈美版售價一直在高檔,不論是從美國或香港訂購,售價都超過 NT2,100,只好放棄,來日有機會再收。這次在店家看到相當便宜的二手日版就先買起來了。

▼ 彩盒正面,日版封面比美版好看

▼ (插花一下) 美版封面


▼ 彩盒背面
▼ 開盒

▼ 光碟設計蠻好看的

以前就有說過,我比較喜歡 PS3 的光碟盒設計,除了視覺上比較好看外,光碟盒塑料較厚,感覺比較耐用,光碟扣具也很容易取出光碟。另外 PS3 透明盒子的好處,就是底圖可以玩花樣,戰場女武神的光碟底圖是遊戲中的地圖,很有質感。

▼ 光碟盒底圖 - 遊戲中的地圖

▼ 手冊的封面很像一本書,呼應遊戲中的選單設計

▼ 日文出版品在排版上確實有獨到之處,閱讀很舒服

▼ 反派角色也有介紹

二手價 NT$750。

除了前一篇的《Star Ocean 4》和本篇的《Valkyria Chonicles》外,還從玩亞洲訂了一片出清特價的《失落的奧德賽》中文版,不過還沒有拆封,以後再寫開箱文。

▼ 本週敗家大合照 XD

▼ 再來疊疊一下

感謝收看
-
-

[Xbox360] Star Ocean 4: The Last Hope - 銀河遊俠 4 (日版) 入手

-
最近幾個月買遊戲買很兇。

二月買了《殺戮地帶 2》,三月買了《俠盜獵車手 4》和資料片《失落與詛咒》。最近一兩週又陸續入手了三片遊戲。第一片是《銀河遊俠 4》(Star Ocean 4: The Last Hope/スターオーシャン4) 日版。

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日文很爛,只大略看得懂片假名外來語而已,所以我買遊戲都盡量選美版的,像是之前重金海外訂購的《任天堂大亂鬥 X》。這次會買日版 SO4..... 其實是因為買錯了 (笑)。

▼ 瞧,全英文的封面耶 !

▼ 只有左上角和背面有小字寫著 (Japanese Version)

簡單講就是我被陰了,一直到我啟動遊戲,發現在 Star Ocean 4 和副標題 The Last Hope 兩行字中間插了一行スターオーシャン4,我才驚覺... 這該不會是日文版吧??? 不過既然是日系 RPG 就不要太在意了 (安慰自己),還好這片的劇情攻略不難找,不然就要翻桌了。

▼ 彩盒背面,有寫是日文的,只能怪自己沒注意
 ▼ 開盒

Star Ocean 4 彩盒是雙倍厚度式樣,內有三片光碟,兩片遊戲光碟,還有一片是 Bonus Disc。

▼ 第二和第三片光碟

▼ 手冊還挺厚一本的

拿起手冊翻閱一下又發現另一個很妙的地方。這是日版遊戲,但手冊卻是正體中文 + 正宗英文。雖然彩盒背面也有寫是中英手冊,但邏輯上還是很怪吧??? 日版遊戲的手冊是中英文? 違和感。

▼ 角色介紹中文部分

▼ 角色介紹英文部分

▼ 全彩印刷的質感還不錯,翻譯水準則是中規中舉

至於遊戲玩起來怎樣嘛,我是完全不知道 (笑),因為最近遊戲買太多,工作又忙,完全沒時間玩。總之呢,因為看到二手片就買下來了,也因為是買二手的,比較沒那麼心痛吧? 入手價 NT$1,000 整。
-
-

星期日, 3月 29, 2009

[INTERNET] brand NEW Battle.net online!

-
有注意電玩新聞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 Blizzard 上週發表了新的 Battle.net 網路服務。一向守口如瓶的 Blizzard 還沒有交待新戰網會有什麼功能,不過倒是有兩項新服務已經上線了。其中一個是將《魔獸世界》(World of Warcraft) 的帳號與 Battle.net 帳號整合,另一個則是遊戲管理介面

▼ 新的 Battle.net 登入畫面,配色和版面非常漂亮

我沒有魔獸世界的帳號,所以這部分沒特別注意。倒是遊戲管理介面挺不錯,在這個畫面可以新增遊戲,只要輸入曾經買過的正版 Blizzard 遊戲序號就算登錄完成。咦? 把自己的遊戲序號交出去幹嘛? 好處就是以後可以直接從網站上下載遊戲啦! 這個概念有點像 Valve Steam,不過這邊更方便,一切都在瀏覽器裡解決,不需安裝額外的 client 端程式。

▼ 輸入遊戲序號的畫面

我有兩套《星海爭霸》(StarCraft),拿了盒子快爛掉的那套來試試。輸入11碼序號後接著出現語言選擇畫面,可惜星海沒有中文版,下次拿《WarCraft III》來試試。

▼ 新增遊戲畫面,可以選擇語言版本

噹噹~~ 我的遊戲櫃多了一片新遊戲《StarCraft Anthology》!! 咦? 我只有輸入星海主程式的序號,怎麼會是 Anthology (合輯)??

▼ 左下角是遊戲列表

馬上下載來試試。下載畫面會提供一組 26 碼的安裝序號 (序號騎兵化了),待會要用,而且可以選擇 PC or Mac 版本,這可是 Blizzard 遊戲慣例的福利,就感心。


下載介面是透過 Blizzard 專屬的 P2P 下載介面,這個介面在 B 社的網站已經採用很久了。Anthology 檔案大小 1.22GB,那應該是主程式加資料片沒錯了。


▼ 下載速度還蠻快的,如果不方便開 p2p 的話,也有 HTTP 連線

下載來的檔案是一個 .exe 安裝檔,安裝方便和一般 PC game 相同,安裝的時候要輸入序號,可以用剛才網站上提供的 26 碼序號外,也可以用原本光碟盒上的 11 碼序號。不過光碟不會隨身攜帶,用網站的序號比較方便。

▼ 安裝畫面,圖案是 SC,但視窗標題是 Brood War

這個檔案是 StarCraft + Brood War,兩者的單人劇情都可以玩,有種賺到的感覺 (笑)。

我覺得 Blizzard 數位下載平台比 Steam 方便的地方除了用瀏覽器就可以搞定設定外,每個遊戲都是獨立的,可以自訂安裝路徑,不像 steam 的遊戲整個塞在 steam 資料夾下,變得非常痴肥。Battle.net 和 steam 一樣都沒有限制下載與安裝次數,換句話說,只要買過正版,我要裝在哪一台電腦都沒問題。

EA,你真該學學人家,什麼鳥 DRM 啦,還限制啟動五次,很小氣耶!

ps. 雖然 EA 的 DRM 可以自行解除,但同時間只能裝五台電腦的限制還是很機車,我一個人就有五台電腦了說,很容易超過啊 XDDDD
-
-

星期三, 3月 18, 2009

[COMPUTER] HP Pavilion DV4T 1119tx 新筆電入手啦~~

-
二三月敗家敗得蠻兇的,寫開箱文的速度居然跟不上敗家的速度... Orz...

在經過長達半年的存錢和爬文,終於趁著上個週末把新筆電給抱回家了。上一台 ASUS M6N 是大學畢業的那年買的,到現在已經邁入第五年了,儘管細心照料,但還是無法阻止它的老化,尤其是鍵盤的耗損速度更是驚人,除了印刷磨除,鍵帽變形,有幾顆也從不靈光退化到完全沒反應了。再加上其他零零總總的小毛病,更是加深我換筆電的信念。

這回的筆電選購宛如一場大戰,除了代表傳統藍海市場的商務機種,還有代表新紅海的小筆電,還有越做越誇張的桌機型筆電。在考量自己的需求後,列出了自己主要目標:

1. 13.3"~15.4"
2. Intel Core 2 Duo P8600 以上 CPU
3. 獨立顯卡

其他附加功能就當加分。這回看了 ASUS、ACER、HP、DELL、Lenovo 的款式,正好上個月出了不少新機,這時候進場有許多選擇。不過以這一季的新品來說,能夠一眼就吸引我的,居然只有 HP 的光潮和黑潮系列。

▼ HP 官方的光潮系列宣傳照

這系列的範圍從 12 吋到 16 吋都有,選擇算是蠻多樣化的,連 CPU 也有 Intel 和 AMD 陣營可以選擇。最後我選了 DV4T 1119tx,14" 中的高階版本。付了現金 NT$33,000 就把筆電帶回來了,小朋友嚴重出走。這應該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拿自己的薪水買這麼高價的東西吧。

HP 的外箱還蠻樸素的,正面的藝術字體很好看,很有 fu~ 側面的貼紙記載了型號和規格。

▼ 瓦楞紙原色的外箱,其實這樣也不錯看

▼ 「 The Computer is Personal Again」字體很可愛

打開紙箱,擺設方式一目了然,筆電本體和配件盒。先拿出筆電來瞧瞧。


筆電用厚厚的塑膠袋裝著,上面的圖案我還以為是取扱注意事項之類的,仔細一看... 呃,沒想到是「塑膠袋使用注意事項」.... 囧rz (※ 不要套在頭上哦~)

▼ 塑膠袋使用注意事項


終於要拿出筆電了,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動的。DV4T 系列上蓋是非常閃亮亮的黑色塑膠材質,一拿出來就狂沾指紋了。

▼ 黑得閃亮的新筆電 DV4T!!

▼ 打開筆電,透露出閃光的亮銀色機身

其實這次選 HP,設計佔了很大的因素,在各家規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,HP 的工業設計擄獲了我的心。特寫一下閃亮亮的鍵盤,鍵盤是最讓我意外的部


下方那塊 *bling *bling 到可以當鏡子用的金屬色凹槽是觸控板,還蠻好用的。這幾年接觸到的筆電,觸控板都比我的老 M6N 要好很多,M6N 的觸控板很容易受到手汗影響精準度。觸控板材質聽說不是金屬,只是看起來很像而已,在觸控板上方有個小小的按鈕,是觸控板開關,這設計真是貼心到了極點。

自從 LG 巧克力機將觸控按鍵的設計導入 3C 產品後,就有很多產品也採用類似的設計,業務很直覺地說那是「熱觸控」,不過那實際上應該是電容感應開關吧,有必要正名一下。DV4T 在鍵盤上方也有一排電容感應按鍵,可以控制音量、無線開關之類的,不論是視覺上或是實用上都相當不錯。

▼ 有背光的觸控按鍵

DV4T 受限於下潛式的螢幕,使得 I/O介面全部被擠到左右兩側,右側是有光雕功能的燒錄機、USB *2、電視天線孔 (黃色孔)、電話線孔 RJ11、電源輸入。具備電視功能是另一個讓我意外的設計,以往通常是 17" 級大筆電才有功能居然也下放到 14" 機型來了,而且是數位 / 類比通吃。

▼ 機身右側

機身左側的 I/O 有防盜鎖孔、VGA 輸出、HP 專用擴充埠、RJ45 網路孔、HDMI、eSATA / USB、讀卡機、ExpressCard。現在 HDMI 和 eSATA 也幾乎列為筆電的標準配備了,我本來以為這樣會佔用 USB 的空間,沒想到 eSATA 居然和 USB 共用同一個插座,這樣總共有三個 USB 可用,個人還是覺得少了點,四個會比較夠用。

▼ 機身左側

在開機前,先把加買的記憶體給裝上去。雖然現在買筆電送到 4GB RAM 應該是蠻基本的,不過這家店空機價錢很漂亮就不計較了,我自己去光華買 2GB 花了 NT$680,現在用電腦沒有 4GB RAM 很痛苦啊,我的工作常需要開一堆視窗,記憶體耗很兇。DV4T 的兩條 RAM 插槽都在底部,抽換非常簡單方便。

▼ 新買的記憶體要合體囉~

接下來開機就是緩慢到不行的 Vista 初次使用程序了。說真的,自己重灌還比初使用程序要快上許多,真的不曉得啟用在慢三小。可惜 HP 不提供直接降 WinXP 的選項,買 DELL 的話就可以直接降 XP 了。不給降就算了,連驅動也沒提供,只能靠著網友的資訊去找驅動。

我先前沒什麼在用 Vista,所以這次打算給它一點機會試用一下。機子買來第三天就被我自己拿網路上下載的 Vista 光碟 (配上我花錢的正版序號) 來重灌,灌成 64 位元的試試。給 C: 分割了 40GB,但我嚴重低估了 Vista64 的需求,我才裝完 Vista + Windows Update + Driver + Firefox,40GB 剩 6.9GB,我連 Office 都還沒裝......................

我在認真考慮灌成 WinXP,然後等 Windows7 好了,或者先上 Windows7 beta...

作業系統的部分搞了兩三天,算是蠻實驗性質的,畢竟跟 Vista 還不太熟。雖然 Vista 的操作上沒有什麼障礙 (好歹以前有用過),但緩慢的開關機速度,癡肥地佔用硬碟空間。Vista 不得我心。這部分的重灌心得之後再談。

硬體部分用了三天的心得,比較大的抱怨還是集中在螢幕的設計。DV4T 採用無邊框螢幕設計,外型上給人洗鍊的設計感,但鏡面螢幕實在太難過了啦。別說室外了,辦公室環境遍佈日光燈就讓螢幕閃到瞎眼了。

螢幕的轉軸也跟上了新的設計思維,上蓋開啟時會向後沉下,造型很有 fu,同時也使機身厚度變薄,但螢幕位置也跟著降低了,最大開啟角度因此受限,好不好用就看個人喜好了。我是覺得螢幕變低後,會稍稍突顯 TN 螢幕可視角不足的問題,我第一天用的時候非常不習慣。這樣的轉軸機構也使得機身後方的空間完全無法置入其他 I/O 介面。

▼ 略為下潛的螢幕轉軸機構
ps. 這張圖從 Mobile01 討論區借來的

另外呢,我剛開始用的時候才發現怎麼沒有鍵盤指示燈?! (驚),這樣我哪知道 CapsLock 有沒有按啊,雖然 Vista 中有軟體訊息提示,但我還是喜歡看燈號咩。用到第二天才發現原來燈號被移到按鍵旁邊,CapsLock 燈就在邊框上。

▼ Caps Lock 燈號在按鍵邊緣,這張圖跟我的型號不同
ps. 這張圖是從 Mobile01 討論區借來的


我是不太喜歡這樣的燈號設計,因為會被自己的左手遮住,要看燈號還要移開左手,多此一舉。其他部分就沒什麼好挑剔的了,組裝 品質不錯,連續使用七八個小時也沒有什麼溫度,我還試打了一下 Counter Strike Source,9200GS 顯示晶片跑 CSS 還挺順的。

再回頭看看配件的部分。內容物有變壓器和電線、光碟機空匣、ExpressCard 空匣、遙控器 *2、數位天線、類比電視轉換線、沒什麼內容的手冊一本。完全沒有任何光碟片。

▼ 配件盒,內容物相當完整,就沒有任何光碟片

▼ 數位電視天線

▼ 兩隻遙控器,小的那支可以塞進 ExpressCard 槽裡帶走

也許是打著環保的口號,行節省成本之實。這年頭筆電廠商都把還原光碟的映像檔直接放在硬碟上了,這真是令人又愛又恨的設計,好處是開機按 F11 就可以還原了,壞處是映像檔佔了 10GB 的空間。

對於還原光碟非常不愛的我來說,那些還原回去的 Windows 塞滿了無用的遊戲、試用版軟體,我還寧可自己拿片乾淨的 Windows 來重灌.... 但因為廠商沒給光碟 (可以付費購買),我還是過陣子再把磁區釋放掉好了。

電視的部分我還沒有測試,要等作業系統完全搞定再來試。有空的話再寫一篇軟體心得。但可以先說.... 這台筆電功能強大的代價就是驅動程式好多............ 即使是自己灌 Vista 也要搞上一段時間。

總之,這台 HP Pavilion DV4T 1119tx,入手價 NT$33,000。喔,對了,原廠沒有附包包,我是不太介意,這樣反而可以把省下的錢拿去買喜歡的筆電包。
-
-